野生短桨蟹

Thalamita admete   Herbst
   

  14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头胸甲的长度约相当于宽度的3/5,表面光滑或具绒毛,额区、侧胃区、中胃区、后胃区各有1对隆脊,前鳃区的1对隆脊,从颈沟延续至末对前侧齿基部,心区的1对隆脊与中鳃区的1对隆脊排成一横列。额缘中部被1明显的缺刻分为2宽叶,各叶前缘钝切或稍凹。内眼窝齿宽度稍小于前额叶,稍拱曲;背眼缘具2缝:腹缘的内齿呈钝三角形。前侧缘具5锐齿,第1齿最宽,最后1齿较突出,第4齿显著地小于末齿。
第2触角基节宽,大于眼窝的直径,具1锋锐隆脊,由7—12个融合的锯齿所组成。第3颚足座节长略为宽的1.5倍:长节外末角略呈角状,突出。
雄性螯足不甚对称,在不同个体中,其差异程度不等;长节前缘具3—齿,后缘末部具颗粒;腕节内末角具1壮齿,背面与外侧面具隆脊,背面隆脊的末端刺常退化成疣突:掌节背面覆有颗粒、柔毛,具5刺,内缘3刺,外缘2刺,内缘的前刺通常难以辨认,末端2刺常常退化成结节,外侧面具3条纵行隆脊,中部及背侧隆脊具颗粒,内侧面与腹面较光滑;指节短而粗壮。
游泳足长节长等于宽的2—2.3倍,后缘近末端具1锐刺;前节后缘具5—8大刺及 1-2小刺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稍弯曲:颈部近半两侧面光裸,随后具一些分散排列的弯曲的短毛,内侧面出现1列成对弯曲的短毛,随之1列硬毛直延伸至末端,另有1列4—9根长刚毛指向后方,其大小向近体端递增,末端分2叶,内叶长于外叶,外侧面有15—22根成列指向后方的刚毛。
雄性腹部第6节近方形,宽大于长,两侧缘末端稍靠拢。

大小

标本测量 头胸甲长/mm 头胸甲宽/mm
♂ 12.8 21.6
♂ 17.3 29.5
♀ 7.6 13.0
♀ 11.4 19.4
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
日本(包括琉球群岛),夏威夷,塔希提,澳大利亚,马来半岛,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,泰国,印度,巴基斯坦,拉克代夫群岛,安曼,毛里求斯,马达加斯加,红海,东非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对Z savignyi A.Mi1ne.Edwards,1861与z admete(Herbst)是否同物异名存在不少争论。Wee和Ng(1995)指出野生短桨蟹Z admete螯足掌节内侧面极光滑,不具任何颗粒与隆脊,而r savignyi螯足掌节内侧面具1条中央颗粒隆脊或具颗粒群,这个特征十分恒定。而且,从分布记录看,r savignyi仅分布于印度洋。因此认为z savignyi应是一独立的种。Ape1和Spiridonov(1998)对两者作了深入比较,进一步支持了Wee和Ng(1995)的看法。而Ka10pissis和Ka10pissis(1984)报道的Z admete,从其所给的图示看应该是Z Poissonii。现在报道的Z admete,在形态有很多变化,也许包含了1个以上的物种,尚需要进一步解决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1♀,南沙群岛曾母暗礁(3058′N,112°17′E),水深32m,珊瑚礁,1985.Ⅵ.3;3♂♂1♀(0vig)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73.Ⅳ.1;13♂♂11♀♀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76.11.20;4♂♂3♀♀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82.Ⅳ.1;1♂,西沙群岛东岛,1982.Ⅳ.1;2♂♂2♀♀,西沙群岛东岛,1982.Ⅳ.13:4♂♂2♀♀,西沙群岛琛航岛,1976.Ⅲ.20;1♂1♀,西沙群岛琛航岛,1982.Ⅲ.17;1♂1♀,西沙群岛琛航岛,1982.Ⅲ.20:3♂♂3S?♀,西沙群岛琛航岛,1982.Ⅲ.21;1♂1♀,西沙群岛琛航岛,1982.Ⅲ.22:1♂1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74.Ⅺ1.5;1♂1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82.Ⅲ.7:2♂♂29♀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82. Ⅲ.8;2♂♂2♀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82.Ⅲ.10;1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76.Ⅲ.14;2♂♂1♀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82.Ⅲ.16;1♂,西沙群岛金银岛,1982.Ⅲ.24;4♂♂59♀♀,西沙群岛珊瑚岛,1982.Ⅲ.25;2♂♂22♀,西沙群岛珊瑚岛,1982.Ⅲ.26;3♂♂4♀♀,西沙群岛珊瑚岛,1982.Ⅲ.24;1♂,西沙群岛珊瑚岛,1982.Ⅲ.6;1♂1♀,海南榆林,1982.Ⅱ.23;2♂♂1♀,海南新村,1955.Ⅺ1.22;4♂♂2♀♀,海南干冲,1957.Ⅱ.28;1♂,广西斜阳岛,1978.Ⅺ.3;2♂♂2♀♀,广西涠洲岛,1978.X.15;5♂♂69♀♀,广西涠洲岛,1978.X.19;1♂,广西涠洲岛,1978.Ⅺ.6:1♀,广西涠洲岛,1978.Ⅺ.2。
标本颜色 淡黄色,头胸甲常具淡红色斑块。步足及螯足指节常具乳黄色横纹条带。模式标本产地 东非。